
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覃英萍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诵读古代诗词,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2.通过掌握的文言知识,读懂一些比较浅易的文言文以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一些较有深度的文言文的基本内容。3.掌握基本的文言语法知识;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根据课标要求,教学上要想达到以上目标,我认为主要还得从以下同几点出发。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教师的课堂导入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兴趣和信心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假如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文言知识,然后生硬地把它们背下来,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好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激发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下面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的三种方法:
-
成语名句导入法:利用学生从小学就已经熟悉的一些成语、名句导入新课,拉近文言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距离感,促使学生以积极、愉悦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引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敏而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等成语导入,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字词的掌握和思想内容的理解打好基础。
-
背景故事导入法:要想让学生带着阅读的兴趣去读课文,除了让学生了解涉及课文的一些史实外,还要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的故事,特别是学生会感兴趣的故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想要去探究课文的兴趣。如学习《隆中对》可以先讲三顾茅庐的故事,从而使学生能从背景故事中来理解课文内容。
-
名人导入法:学生对名人都有一定的崇拜心理,教学时不妨利用一下这种仰慕心理,通过介绍一些学生熟悉但又不甚了解的事迹、故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是妇孺皆知的人物,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谚语等来导入课文,比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等,并给学生讲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给他们对文言文内容的了解做好铺垫,激起学生对《出师表》的学习兴趣。
其次,注意常用字的积累,讲究能力的提高。
文言文字、词、句不能一味死记硬背,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运用不是指写作上的运用,而是通过一些常用词的理解、识记来指导阅读,在阅读实践中能举一反三,这就是运用。所以,教师得让学生注重预习,标记疑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疑点;培养学生懂得联系旧知识,推求新词义;还要注意归类整理,用练习加以巩固。
总之,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如果遇到过去学过的字、词、句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联系、比较来把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这就有利于词义的积累。当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式频繁出现时,教师就得引导学生对这个词或句式的意义用法等进行归纳、总结,并寻找其规律,以利于知识的积累与迁移。只有这样,学生的文言知识才能积少成多,才能让学生从训练中积累到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最后,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欣赏能力,注重人文教育。
古人在写文章落笔时非常谨慎,有很多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鉴赏,文言里面的思想精髓也非常宝贵,且他们在炼字、选词、句式的选择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等方面都非常讲究。所以在教学时,师生可以通过对语言的鉴赏,来体味作者隐含的细微感情,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做好人文教育。
上文主要从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出发,围绕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了具体的教学实例和教学建议,希望能为初中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