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什么》的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教学亮点:
- 朗读形式多样:本节课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如动作朗读、情景想象等)激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 训练点设计: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温和”与“暴躁”的含义,增强对水变化的理解。
- 互动与练习结合:通过朗读和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
学生反馈:
-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朗读,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加深了理解。
- 训练点的设计能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对水变化的热爱。
教师反思:
- 朗读形式的多样性:虽然采取了多种方式,但部分教师认为还不够多样化,可能需要更多的互动和游戏化的元素来增强趣味性。
- 训练点设计:有些教师认为训练点过于简单,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难以深刻理解“温和”与“暴躁”的含义。
未来改进方向:
- 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在朗读中加入小组讨论或游戏化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 调整训练点以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调整训练点的设计,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可行性。
- 探索新的教法:尝试换语境的方法来认识难写字,或者引入一些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更好地记住字形与义。
总结:
《我是什么》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做了很好的准备,展现了低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然而,虽然通过朗读和互动,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需要更多的多样性教学形式,并且训练点的设计是否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仍需改进。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理解深度。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21
一、略读课文,说出对“我”的第一印象
我们班的学生有的说是魔术师,有的说是水等等。学生们纷纷举手宣布:“我就是这个小魔术师啊!我是水!”
老师也举手回答:“我也是水!”
二、细读课文,理解朗读
通过反复思考,学生逐渐明白:这篇文章的重心落在一个“变”字上,全文都围绕一个“变”的意思展开。先写水形状的变化,再写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变化,最后总结水的性格变化及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和灾害。
老师以身作则:“我是水,我会变成汽。”学生模仿:“我也会变成汽。”
三、指导写字,让学生练习
- 通过教师示范书写“冲”、“晒”、“池”、“浮”、“片”,让学生在田字格里居中对齐。
- 对于“冲”、“晒”、“片”,先重点强调关键笔画:“竖撇”要站稳。
- 让学生在田字格上练习,尽量多用“田字格”字形。
四、拓展阅读,丰富理解
除了教材中的句子:“水有那么多的变化,请你换成同样的动词行吗?”
还可以编成一个小短文:“我变成汽了。”
五、感受文本背后的意义
老师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我究竟是什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发现这个小魔术师是谁?
通过反复思考,学生感知课文大意,自然猜出是“水”。从而明白小魔术师就是“水”。
六、课堂总结
在总结中再次提出谜语:“我是水,我会变成汽。”学生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我的名字叫水,我也会变成汽。”
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兴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
接着继续引导“我还有什么变化?”自然过渡到下两部分,使学生思考“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第三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通过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自己通过生活中的感知,知道了池子里的水是很平静的,小溪里的流的水很缓慢,江河里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涛澎湃。
最后,是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多好事,读出温柔,和气的感受;水暴躁时做过许多坏事,读出厉害,发脾气的感受。比较朗读是最能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表现,我采用女生读温和的部分,男生读暴躁的部分,这样一比较起来很容易读好这一段。根据这样的思路理解课文,不仅教给了学生从揭示重点、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