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使学生在了解有理数的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 通过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 比较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引出的新内容和关键问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依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应用,尤其是“符号问题”的理解与确定。
三、教学过程设计
- 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 计算水库水位变化的问题:水位每小时上升a度,t小时后温度是多少?(引出有理数乘法的概念)
-
比较“正负”和“0”的情况,并讨论符号的确定与绝对值相乘的关系。
-
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法则
- 通过类比小学运算中的符号问题,引出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规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
强调“同号得正”中正数乘以正数得正数,负数乘以负数得正数,并说明“ (-5)”可以看成是1×(-5),同样,“-(-5)”可以看成是(-1)×(-5)。
-
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 例题分析:某物体温度每小时上升a度,现在温度是0度,t小时后温度是多少?(应用有理数乘法法则)。
- 口答练习:计算下列各题:
(1) 6×(-9); (2)(-6)×(-9); (3)(-6)×9;
(4)(-6)×1; (5)(-6)×(-1); (6)(-6)×0; -
填空练习:比较方程的解是正数还是负数或0,并写出结论。
-
小结
- 总结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关键: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
强调符号问题的确定与绝对值相乘的关系,并说明“正负”相乘的运算规则。
-
作业
- 计算下列各题:
(1)(-16)×15; (2)(-9)×(-14); (3)(-36)×(-1);
(4)100×(-0.001); (5)-4.8×(-1.25); (6)-4.5×(-0.32)。
四、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以下几点进行优化:
- 设计互动性问题
-
在讲解有理数乘法法则时,可以增加更多的互动性问题,例如:“为什么两个负数相乘得正数?”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
提供具体例子
-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在实际计算中加入具体的例子,如“-4”的绝对值为4,“-0.5”绝对值为0.5,并与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对比(如温度下降、收入增长等)。
-
注重符号的确定
-
在讲解符号问题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释:例如,如果一个正数乘以另一个负数,相当于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而两个负数相乘则代表回到原点。
-
设计练习环节
-
可以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练习,如温度变化、股票交易等情境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巩固新知识。
-
鼓励学生参与思考
-
在课堂上,可以多让学生成话,在回答后给予肯定或补充,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 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增加更多具体的例子和步骤指导,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而对于学得好的学生,则可以在深入探讨有理数乘法的实际意义时提供更多的拓展性练习。
五、教学评价
- 学生的参与度:课堂上是否积极提问,并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 解题正确率:在口答和填空练习中,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和符号确定是否正确。
- 总结能力:学生能否总结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应用它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基本法则,并为后续的代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问题情境引入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讨论水位变化量的计算方式,引出有理数乘法的意义。
活动内容: 1. 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并从图中获取信息,明确题目要求求解的问题。 2. 讨论四天后,甲水库和乙水库的水位变化量,分别写出算式: - 甲水库:(3 3 3 3 = 12 )(厘米) - 乙水库:( (-3) (-3) (-3) (-3) = -12 )(厘米) 3. 根据这些算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 当一个负数乘以非零的自然数时,结果的变化方向和倍数的关系。
预期效果: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并初步得出乘法法则的基本框架。
二、探索猜想,发现结论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特例,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普遍规律。
活动内容: 1. 针对以下算式,提问: - ( (-3) \times 3 = ) - ( (-3) \times 2 = ) - ( (-3) \times 1 = ) - ( (-3) \times 0 = ) 2. 观察特点:两数符号不同(一个负,一个正),乘积为负;两数符号相同(两个负或两个正),乘积为正。 3. 给出结论:“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
预期效果: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特例,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普遍规律。
三、验证明确结论
教学目标: 进一步验证乘法法则的正确性,并让学生理解其应用过程。
活动内容: 1. 提供以下算式,要求学生先计算结果后,再验证是否符合法则: - (4 \times (-4) = ) - (5 \div 8 \times 3 \div 5 = ) 2. 教师引导学生将运算过程分解:确定符号(同负得正),然后计算绝对值并进行运算。 3. 展示具体的计算步骤,帮助学生理解验证的过程。
预期效果: 通过验证算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乘法法则的应用。
四、运用巩固,练习提高
教学目标: 通过巩固乘法法则和应用乘法的运算规则,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活动内容: 1. 例题讲解: - ( (-8) \times 21 \div 4 ) - 先确定符号(负数),再进行运算:( (-8) \times 21 = -168 ),然后除以4,结果为-42。 - ( 4 \div 5 \times (-25 \div 6) \times (-7 \div 10) ) - 先确定符号:一个负数,所以最终结果为正。 - 进行计算并简化分数,最后得到结果。 2. 练习题: - 计算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情况(包括零的乘法)。 3. 讨论性问题: - 几个有理数相乘时,因数都不为零,积的符号如何确定? - 一个因数为零时,积是多少?
预期效果: 学生能够巩固乘法法则,并通过练习提高运算能力。
五、课堂总结
教学目标: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困惑。
活动内容: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有理数乘法的规律和步骤。 2. 鼓励学生提问或分享自己对乘法法则的理解或疑问。
预期效果: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提供进一步练习和深化理解的机会。
活动内容: 1. 计算以下有理数相乘的题目(多题型): - ( (-2) \times 3 = ) - ( (-4) \times (-5) = ) - ( (-6) \times 0 = ) 2. 列举出几个自创的例子,说明它们的结果及其符号变化。 3. 回答以下问题: - 运算顺序对有理数乘法结果的影响如何? - 怎么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
预期效果: 通过作业练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在思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七、教学反思
- 成功之处:
- 创设了直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
- 正确引导了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过程,为后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通过验证算式和讨论性问题,确保了法则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
不足之处:
- 部分学生在理解规律时仍存在困难,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引导来达成共识。
- 在练习巩固环节,部分学生的运算步骤不规范,需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基本规则,还能在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共20篇)
一、教学目标
- 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 能够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 借助具体情境理解有理数乘法中乘积符号的确定规则,发展符号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和乘法运算律;
难点: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三、教法与学法
-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 讨论法:通过交流对话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突出重点,降低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问题: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知识?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性的东西?
2. 观察下列各组数的运算:
(1)(-6) × (-7) = __;
(2)[(-3) × (-5)] × 2 = _;
(3)(-4) × [(-3) 5] = ___。
(二)新课讲解
1. 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
问题:观察上述运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性的东西?结合例题,归纳出两数相乘的法则。
2. 讨论总结
教师提问:两数相乘的符号是由什么决定的?通过举例验证你的结论是否正确。
3.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例如:(-8) × (- ) = __;
(-5) × [(-2) 4] = ____。
(三)巩固练习
-
计算:
(1)(-2) × (-3) = __;
(2)[-2 × (-5)] = _;
(3)(-7) × [(-3) (-4)] = ___; -
选择题:
(1)若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