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 欢迎您光临范文专家站,一个优质的范文模板文案基地。欢迎加入VIP
  • 《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教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学设计)

    正文概述 会覆盖   2025-08-15 12:43:49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体设计

    本课为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人生道路”第一课,通过介绍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人生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并从中获得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经验。教学目标包括:理解文章内容,复述文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单元分层设计

    (一)预习任务

    1. 自行阅读课文,完成复述。
    2. 回答以下问题:
    3. 《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4. 文章中的“走一步”具体指什么?
    5. 这篇文章给读者带来了哪些启示?

    (二)课堂活动

    1、课前积累,开拓视野
    • 教师引入:介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古语。
    • 师生互动:教师提出问题:“你是否曾经为某件小事感到迷茫或困惑?”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教师提问:“生活中处处都有困难,但有些人在困难面前却迎难而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2.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并提出问题。
    3、研读和赏析
    1. 预习完成后,完成小组任务复述: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2. 课堂汇报:
    3. 时间:2025年5月
    4. 地点:学校操场
    5. 主人:小明(穿着 deficits 衫着短裙,试图攀爬悬崖)
    6. 情节:小明试图爬上一座7米高的悬崖,发现危险后放弃并找来梯子,最终成功下山。
    7. 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赏析:
    8. 从人物视角来看,小明是一个勇敢又有些固执的孩子;
    9. 竹杆作为“安全屏障”的比喻非常生动,体现了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

    4、阅读反思

    教师带领学生思考:通过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三)课堂互动

    1、课前讨论
    • 问题:文章中提到哪些人是“勇敢”或“固执”的?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
    • 展示学生讨论结果。
    2、课堂活动
    • 每组四人小组,根据以下情境设计自己的阅读理解:
    • 情景1:你是否曾经因为某些事情而感到害怕或紧张?
    • 情景2:你在帮助别人时遇到了困难,你是如何应对的?
    • 情景3:在运动中,如果你因为紧张而跌倒了,你会怎么办?
    3、分享与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本上总结文章内容,并分享自己的思考。


    四、课堂总结

    1. 通过《走一步,再走一步》,我们看到了在人生道路上同样充满了艰难险阻,但只要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就能战胜困难。
    2. 教师鼓励学生反思:面对人生中的任何挑战,如何勇敢地去面对?怎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困难?

    五、布置作业

    1. 仿照《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写一篇类似的作文,主题是“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2. 阅读《迷途笛音》,完成以下练习:
    3. 补充迪廷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如遇到紧急情况时,他如何应对?
    4. 从迪廷的角度出发,谈谈你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六、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中的每一步都是一步。你是否曾经因为某件事情而感到害怕?怎样才能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通过这次活动,你收获了什么?


    以上为《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设计的详细内容,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学会分段复述内容;
    2. 学会用“心惊肉跳”、“啜泣”等词汇描述人物心理活动;
    3. 理解文章中的哲理:面对困难时不放弃、不退缩。

    教学重难点:

    • 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和常见修读方法;
    • 提高学生对复杂句子的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心理活动描写能力,感受“不放弃”、“坚持不懈”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10 分钟)

    教师行为: - 出示名人名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上确实充满了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总能找到出路。

    学生行为: - 小组讨论并表达个人感受。

    二、积累语言(10 分钟)

    教师行为: - 出示名言“心惊肉跳”、“啜泣”等词汇。 - 带学生玩字词游戏,“我叫谁?”“我的名字是什么?”

    学生行为: - 尝试用“心惊肉跳”、“啜泣”等词汇造句。

    三、整体感知(15 分钟)

    教师行为: - 教师提问: - 作者用了哪些关键词来结束自己的人生经历的叙述? - 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事件?有哪些关键人物? -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信息。

    学生行为: - 小组讨论后,各组分享信息。

    四、研读文章(15 分钟)

    教师行为: -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作者的“脱险”经历: - 情节梗概:作者在悬崖上被大山压倒,最终克服困难爬到顶端。 - 影响:作者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学会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生行为: - 小组讨论并复述文章情节和哲理。

    五、拓展思维(10 分钟)

    教师行为: - 带学生提问: - 文章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题? - 这个主题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 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观点。

    六、课后小结(5 分钟)

    教师行为: - 出示诗歌《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 - 引导学生总结文章中的哲理。


    板书设计:

    | 教学内容 | 板书设计 | |----------|-----------| | 记叙文结构 | 步步为营,势接天成 | | 作者人物形象 | 走一步,再走一步 |


    板书内容:

    1. 莫顿·亨特(作者)
    2. 故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3. 文章结构
    4. 开头: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5. 中间:叙述“被大山压倒”的经历和“脱险”过程。
      • 哲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 结尾:鼓励坚持,总结感悟。

    教学评价:

    •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动完成度)。
    • 作业完成情况和复述能力。
    • 活动后的反思与改进。

    通过这一方案,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章内容,还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活动描写能力,从而达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1. 情境引入
      教师用视频或图片展示费城的一天高温天气,然后问:“同学们,你们在哪个城市?今天是什么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费城”,并描述高温天气的情景。)

    2. 引出主题
      教师提问:“你猜猜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吗?”(学生自由答)。教师明确指出:“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克服困难的故事。”


    第二课时:确定角度,创意阅读

    1. 确定视角
    2. 父亲教孩子走一步:展示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感受。
    3. 杰里帮助他走一步:展示朋友之间的关爱和支持。

    4. 角色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个角色?”(学生自由答),教师明确指出:“杰里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角色,因为他展示了善良与细心的品质。父亲虽然性格内向,但他的支持更是打动人心。”


    第三课时:合作讨论,质疑探究

    1. 人物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列出以下问题:
    2. 杰里的行为(他如何安慰“我”)体现了什么品质?
    3. 其他孩子的行为是否有些恶劣?
    4. 如果我是杰里,我会怎么做?

    5. 主题探讨
      教师提问:“如果文章结局是‘我’被父亲抱回去,那么《走一步,再走一步》会怎样?”(学生自由答),教师明确指出:“这篇文章通过《我》的坚韧成长,展现了战胜困难的信心。**


    第四课时:拓展迁移

    1. 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
    2. 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就能一步步克服。

    3. 拓展与反思
      教师让每位学生准备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小故事或段落,并分享给其他同学。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创作,比如:“我也曾经害怕下山,但当我告诉家人我不要害怕, friends 们也给我带来了勇气。”


    教学反思

    • 目标达成:通过设计互动环节和拓展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突破“走一步”的畏难心理。
    • 亮点与不足:活动设计注重学生的合作与分享,但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比赛或小测试来增强参与度。

    希望这个教学设计能帮助您更好地展开《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程!

    《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 通过阅读课文,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动作和语言所传达的意义。
    2. 感悟文章蕴含的人性哲理: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都要认真思考,每一分努力都会带来一分回报。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经验的能力,并通过练习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2. 感悟文章主旨,理解作者在“脱险”中的人生哲理。
    3. 掌握复述故事和理解人物心理变化的技巧。

    4. 难点

    5. 理解父亲“先上梯子再下梯子”的行为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6. 将文章中的故事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1. 启发引导法:通过对比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主体参与法:让学生在朗读、复述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对比法:结合文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与动作描写的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故事情节,感悟人生哲理

    1. 导入部分(5分钟)
    2. 教师以歌曲《爱拼才会赢》引出文中的主人公“我”。
    3. 提问:“写的是‘我’童年的一次‘脱险’经历”,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4. 复述故事情节(10分钟)

    5. 小组合作,组织语言复述故事:
      a.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某个城市?
      b. 历史时间、地点?
      c. 父亲和“我”的经历分为哪两部分。

    6. 阅读指导(15分钟)

    7. 个别指导:针对每个角色的对话、动作或语言特点进行讲解。
    8. 全班互动: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确保准确掌握人物描写。

    9. 学生朗读与思考交流(20分钟)

    10. 随声朗读课文,并结合动作和对话思考:

      • 看来害怕心理的变化;
      • “我”心理变化的原因和结果。
      • 父亲在“脱险”中的做法及其动机。
    11. 教师讲解主旨句(10分钟)

    12.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文章的主要思想:
      人生道路要认真思考、认真行动,每一分努力都会带来回报。

    第二课时:深入探讨“脱险”部分

    1. 复述故事情节(5分钟)
    2. 分组练习:用简短对话或动作描述人物心理变化。

    3. 阅读指导(10分钟)

    4. 个别指导:分析“脱险”的自然环境描写,理解其作用。
    5. 全班互动:组织讨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a. 这种自然环境是如何为后续情节服务的?
      b. 父亲为何指挥“我”先迈左脚?

    6. 学生思考交流(15分钟)

    7. 随声朗读段落,并思考:
      i. “我会掉下去,摔死的”这一心理变化;
      ii. 父亲为何鼓励“我”走出“悬崖”;
      iii. 为什么“我”最终能够成功?

    8. 教师讲解主旨句(5分钟)

    9.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文章主旨:
      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要勇于尝试、勇于挑战,每一分努力都会带来一分成长。

    第三课时:拓展探究与实践

    1. 师生互动(5分钟)
    2. 学生设想如果不是父亲的鼓励,“我”能发生什么?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3. 学生写作尝试(10分钟)

    4. 鼓励学生在“随笔本”上写一段心理描写,模仿“脱险”的过程,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课堂小结

    • 学生总结:文章通过一次简单但关键的“脱险”经历,展现了人生的智慧。
    • 师生共同回顾:“走一步,再走一步”,指明了一条人生道路上的人生哲理。

    【板书设计】

    ``` 走一步,再走一步

    导语
    “我”的童年经历
    “我”一次“脱险”的经历

    人物:杰利
    1. 前提条件:悬崖高,岩石架高
    2. 失败心理:害怕
    3. 经验教训:从失败到成功

    父亲的行为
    1. 鼓励:“我”先迈左脚,下不去
    2. 让“我”上梯子,再下梯子

    文章主旨:人生道路每一步都要认真思考和尝试,每一分努力都会带来回报。 ```


    【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熟悉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还深刻理解了人生路上的“脱险”经验。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生活中的智慧,感悟人生的哲理,让我们的明天变得更加美好!

    下课!

    茶语范文网,一个优质的源码资源平台!
    茶语范文网 » 《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教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学设计)